方腊
方腊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较强的组织才能,自身又出身贫苦,所以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方腊被处死后,歙县和淳安的一些地方的人还是很敬重这位农民起义的领袖。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名,至今这些地方还有“方腊洞”、“方腊寨”等。有一首"水氽童家店,方喇出二遍;水浸鳖背石,方腊又造反"的民谣不仅指明了他居住的村子,还说明他的起义动机。宣和年间,农民茶叶卖不出去,卖了还不够交税。农民只好不采茶,采了的也忍痛倒在溪里。时值浙西大旱,七八月都不见有雨,禾苗焦黄,秋收无望,而官吏却逼税。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皇帝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朱勔等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溪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方腊身为佣工,更痛感这种剥削压迫之苦,因而对宋王朝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起反抗之心。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在万年乡洞源里正方有常家做佣工,积极联络四方百姓,准备起义。他们的秘密活动被方有常发觉,便派二子方熊向县告发。十月初九,方腊发现事泄,遂在洞源村杀里正方有常一家(唯三子方庚越墙逃脱)而举义。方腊集合千余人,在洞源村东方有常家的漆园誓师。

方腊(公元1048-1121),又名方十三,北宋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后到睦州青溪县万年镇(今浙江淳安威坪)碣村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一说方腊即是睦州青溪县人)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组织起义,聚众百万,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被奉为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起义军最后一个据点青溪帮源洞被宋军攻破,方腊父子等39名首领被俘。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被处决,起义失败。

宋徽宗宣和年间方腊起义后剩下的人都有谁

众所周知,方腊起义是北宋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首领方腊的率领下,曾一度攻陷江浙地区六州五十二个县镇,声势浩大,拥兵百万之众,却在童贯、谭稹等人的镇压下宣告失败。据说方腊及其主要部将就义后不久,方腊起义后剩下的人散落浙东各地,以游击战的方式继续与官兵战斗,直到次年三月,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才落下帷幕。

那方腊起义后剩下的人马究竟还有多少呢?据史书记载,方腊兵败秀州后,杭州随即失守,起义军一度顺利的战争形势随之急转直下,此时尚有二十万残部跟随方腊退守至帮源洞,直到宣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大队人马包围帮源洞,方腊和妻子、部将等人被俘,躲藏的起义军被斩杀七万余人,三日后的四月二十七日,方腊和其家眷也倶被处死。

而此时方腊起义后剩下的人已为数不多,有大约两万余人突围而去,继而辗转浙东各地,形成继续与朝廷对抗的小股力量,却因为群龙无首及战斗力低下等原因,再也未能形成气候。

然而也有相关文献称,方腊起义后剩下的人有一部分活了下来,继续从事农耕生产,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若干年后,北宋政权南移,起义军后裔中有一些投身抗金救亡运动的年轻人,居然在战场上遇到了当年剿杀方腊的宋军将领,那便是战功卓著的名将韩世忠

宋徽宗宣和年间方腊起义的口号是什么

在许多有关方腊起义的文章和著作中,都说方腊起义口号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该种观点的根据是《容斋逸史》以及《鸡肋篇》。原文是这样的:“取以色见我为邪道,故不事神佛,但拜日月以为真佛。其说不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则以无字连上句,大抵多如此解释。

宋徽宗时期,蔡京童贯等人欺压人民,赋税沉重,“人皆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方腊,据说为漆园主。流传说其性格豪爽,甚得民心,具有号召生活困苦农民的能力。北宋宣和年间,宋朝皇帝想要大兴土木,装饰皇宫,构筑园林,便派人到全国等地搜刮植物与宝物,贪官乘机鱼肉百姓。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人人想着造反策乱。方腊起义口号的提出则是顺应了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宣和年间,方腊率领一干群众在七贤村起义,假装承托“得天符牒”,宣称赋税繁重、皇宫修葺的费用、材料等都是人民贡献的,数以万计的财富,都是我们农民的心血,青溪的农民听说之后都纷纷响应,响应的人数多达万人,斗争由此浩浩荡荡的展开,宋朝也将走上末路。

方腊是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军队领袖,但是由于错误估计了斗争的局势,低估了宋方禁军的实力,最终落得了失败的结果,但方腊起义口号的作用在整场起义的开始乃至对之后起义的影响都不容小觑。

北宋时期方腊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末年爆发了多场农民起义,比较有名的就是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一样,方腊起义的原因也与北宋黑暗统治有着密切联系。方腊是安徽歙县人,后到浙江一个地主家做佣工。

当时,北宋徽宗崇尚道教,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延福宫和万岁山。为了让宫殿中布满奇花异石,宋徽宗派遣朱勔在苏州设立一个“应奉局”,专门放入在江东收集的奇珍物品。

如果应奉局中摆满了奇珍异宝的话,当地官员便派遣小吏将收集的珍宝送往开封。每十船为一纲,所以称之为花石纲。如果应奉局的小吏得知百姓家收藏有别致的石头或者花草的话,他们就冲入百姓家,强行为物品贴上黄纸,以此表明这件物品为“皇家”所有。除此之外,地方官员和小吏经常借机抢夺财物,百姓们见到应奉局的人都很害怕。

小吏们为了将收集的物品送往京师,不惜拆桥凿城。日复一日的剥削让百姓们苦不堪言,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更加重了百姓负担。加上连年灾荒,百姓们早没有可以裹腹的食物,所以尸体遍地。方腊看着应奉局对百姓们的剥削非常震怒,为了反抗北宋朝廷荒诞无耻的剥削行为,方腊决定组织百姓揭竿而起。北宋黑暗统治和繁重苛捐杂税是引发方腊起义的原因,为了让更多百姓拥护起义行为,方腊以“摩尼教”为名,秘密地发动群众爆发起义。

历史之上北宋方腊起义形势图介绍

古往今来,众多史学家都称,中国历史上宋代是内忧外患最为显著的一个朝代,不仅是因为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来,边境一直未能消停,而且宋朝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始终没有间断过,比如著名方腊起义,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直至今日,面对古老文献上记载的方腊起义形势图,后人依然能感受到数百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带给人们的震撼。

今人所说的方腊起义形势图,是指方腊起义过程中的行进路线和影响范围示意图。据史料记载,这场气势磅礴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为反抗朝廷暴政,起义军领袖方腊组织农民武装在浙江睦州青溪县揭竿而起,经江南地区至崇德、秀州,一路向太湖流域进发。在此期间,起义军与朝廷官兵展开数度激战,声势十分浩大。

在方腊的领导下,起义军势如破竹,数月之内连续攻下了睦、杭、 歙、处、衢、婺等六州,以及其下的五十二个县镇,加之积极响应的温州、台州、越州、信州等地,起义军的势力范围便显得更大了,这从方腊起义形势图中可见一斑。

方腊起义的结果虽然因种种原因并未获得成功,然而作为十二世纪初期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革命运动,它依然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同时,它也有力地证明了在时代的洪流中,底层劳动人民终将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动力。

宋徽宗时期方腊起义地点是在哪里

方腊起义地点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据相关的专家分析,方腊起义地点最有可能是在安徽省的一个叫做歙县的地方,然而方腊起义在当地的县志里面并没有任何记载。

方腊起义地点在安徽,那个时候的南方已经发展的不错,所以朝廷就打着这些地方的老百姓的主意,为了自己的奢侈生活逼迫老百姓们多交赋税,巧立各种名目。终于,老百姓的带头人之一——方腊不干了。方腊嫌弃赋税太多,政府欺人太甚,所以率领着一群很听他话的小弟,起义了。

据说,方腊起义的地点在歙县。那么,歙县有什么好呢?首先,歙县的历史是很悠久的,这里自古以来都有前辈居住,祖祖辈辈在这里安安全全地生活,战火也打不过来,朝廷也不会很欺负人,所以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很满足的(但是后来一切就改变了);其次,歙县的经济是很发达的,一直都是朝廷的纳税大户(但是,因为朝廷得寸进尺,终于让当地人民忍无可忍了);最后,歙县的人们是很团结很实在的,特别的淳朴认死理。方腊成功地说动了当地人民,让他们觉得政府欺人太甚。

方腊起义地点在歙县,换言之,方腊在歙县人民的支持下,轰轰烈烈地起义了。虽然这场起义最后摆脱不了一个被镇压的结局,但是它轰轰烈烈,发人深省。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方腊起义为何失

北宋末年民间爆发了多场农民起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从这两次起义结果来看,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那么方腊起义为何失败呢?从性质上来说,方腊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它代表的是下层农民对政治、经济的不满。

纵观历史上无数次农民起义,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而导致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性原因就是农民阶层的局限性。方腊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因看不惯北宋朝廷的黑暗统治,所以号召百姓揭竿而起。

方腊比较聪明的一点在于,他以摩尼教的名义招揽起义群众,所以在很短时间内,方腊就召集了大批起义主力军。方腊虽然获得大批拥护者,但是方腊起义在很短时间内就失败了。

其原因在于,北宋末年,国家综合国力虽然积贫积弱,但是还没有走到民不聊生的地步。当时,北宋朝廷投入大量人物和物力来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方腊起义刚爆发不久,就遭到北宋朝廷强力镇压,所以以失败而告终。

方腊起义为何失败原因还在于,方腊等领导人自身的局限性。在方腊的筹划之下,起义并没有往期望的方向发展,他们以为朝廷调集兵力需要很长时间,没有想到的是北宋朝廷迅速调集十五万兵力将起义军打得措手不及。方腊起义军虽然有百万兵力,但是他们没有作战经验,很快就被精锐的宋军打败。